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永恒的相互依存关系显著体现于农民与农田的联系之中。因此,重建人与自然之间深刻联系的另一种方法即是从农民的智慧——造田、灌溉、施肥、种植和收获中获取灵感。几千年来,这些农业生产活动在有效地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同时,也已经大规模改变了景观。
其中一类典型的农民智慧是采用土方挖填(随挖随填)的方法造田。作为农务活动的一环,挖方和填方应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两道分开的工序,这意味着农耕过程中的土方工程都是现场即时行为,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现场物料运输量,因此,对该地区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影响也降至最低。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地区的农民都采用这种方法,将不适合耕种的环境转变为可生产和宜居的景观。
第二类古老的农民智慧蕴含在水资源管理和田地灌溉中。当代农业和城市绿化中的灌溉主要通过埋入地下的管道和水泵系统来实现,灌溉过程既不受周边地形的影响,也不涉及水资源的可利用与否。而传统农耕的灌溉方式却深深扎根于自然过程和格局之中。数千年的农业生产经验使得灌溉成为了农业社会中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利用重力作用灌溉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与微妙的人为干预之间的平衡能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或社区建设的互动媒介,甚至是精神力量。
第三类农民智慧是施肥。这是传统农业系统中一个神奇的组成部分,是闭合人类生产和生活材料之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来自人类生活和畜牧养殖的所有废弃物及植物材料都可作为肥料回收利用。但这种养分循环系统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环境中已遭破坏。以往农民眼中的肥料如今却被定义为河湖“污染物”。
第四类农民智慧来自于农业种植和收获实践。与园艺中注重装饰效果的种植和修剪不同,农业种植方法更加注重作物的产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首先需要播种,接下来的管理过程则遵循大自然的节律,以求适应于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传统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性质也要求每个家庭种植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可加工成纤维、药材、木材、燃料,甚至肥料等的多种作物。这些作物的产量需与各个家庭的季节性需求成正比,并且不应逾越自然承载力和人的能力范围。而农业活动中收获的意义也远不止于食物和产品的生产本身,它在保育土壤、净化水质、保持土壤健康等方面均成效不凡。换言之,农田是净生产者,而非能源和资源的净消费者。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归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生活,但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智慧是重塑自然与人类需求之间关系、平衡自然过程和文化干预的根本基础,它们将帮助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